笔记侠 2023 年中演讲:主动变化者进固步自封者退

时间:2023-06-12 来源:蓝狮在线注册-蓝狮在线平台-蓝狮登录首页

  :2023年6月10日,笔记侠举办的AI新视野,增长新势能新商业千人大会。感谢语言模型研究专家祝韬的内容指导。

  此次大会,笔记侠创始人柯洲进行了《AI智能商业时代下的增长破局》的主题分享,演讲过程中金句频出:

  2.相信相信的力量,苦中作乐,才能坚毅卓绝;积极拥抱变化,主动进化,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认知,持续学习,才能杀出重围。

  4.创新是因为一步步的探索而涌现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确定的事情。

  1月份的时候,易到创始人周航在群里说:这次的GPT让我很兴奋,感受到了第三次浪潮的味道,就像12年前开始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感觉。

  目前看来,这至少是一次文艺复兴级别的变革,这么大的变革,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参与进来了。最开始醒悟的人是硅谷搞技术、搞投资的人,到处开高薪挖人。

  明道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找到这个领域的最强者去研究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拥有一种活在未来的思维模式。

  当你看懂了乔布斯,你可能就看懂了移动互联网的50%;又或者,当你看懂了张小龙、张一鸣,你可能就看懂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50%。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市场变化,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拥抱创新和变革,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趋势,站在未来的立场,去思考今天。

  src=算力、算法和数据,构成了AI时代的三要素。因此,今天带你们看三个AI理科生,他们是算力、算法和数据上的伟大格局坚定者。理解他们,将意味着我们怎么看待这轮AI浪潮。

  src=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或许大众知名度不高,却是这一波AI创业的明星。

  但在ChatGPT到来之前,李志飞在AI领域已经深耕了十多年,甚至在创业路上几次死里逃生。

  只用一个简单的Demo,就打动了红杉和线年半,完成七轮融资,累计融资超2.5亿美金。

  然而,作为早期AI创业者,即使是顶级AI科学家,头顶明星光环,李志飞在公司经营上也吃过不少亏。

  我们知道,搞AI是非常烧钱的,商业化更要面对很多落地难题。出门问问以AI识别为重点,以To C的语音助手为方向,但是因为很容易出错,很难满足用户需求。

  李志飞也尝试过To B业务,但是为了获取客户,只能先让客户免费使用,然后不断打磨产品,到有一天有机会收到钱,然而大公司也在参与竞争,并且祭出了免费大招,这让李志飞一直很苦闷。

  2017年以前,李志飞做智能硬件,一股脑地扑在了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上。他做的智能音箱,一下子就撞到了当年的百箱大战,和大公司的正面竞争让他受尽折磨。

  于是,不得已只能裁员,精简业务线。同时,借助SaaS服务扩大营收规模,公司才得以起死回生。

  到2019年以后,融资环境越发艰难,市场上AI穷烧钱的吐槽和质疑声越来越多,加上公司转型艰难,以及2020年叠加的疫情,一系列现实打击,让李志飞对AI的智能能力和社会价值,一度产生了巨大的悲观和失落。

  那段时间,李志飞甚至不想对外发声,觉得很多时候说话没有意义,既改变不了行业,也改变不了大家对AI的普遍认知,甚至对AGI能不能实现都产生了怀疑。

  src=就在李志飞以为,有生之年,都看不到AGI实现了。2020年1月,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李志飞被一个高画质渲染出来的数字人吸引住了。于是,2020年李志飞开始留出一部分人手,尝试做AIGC。不久后,研发出的AI配音平台魔音工坊给他带来了超预期的利润。

  2020年5月,OpenAI的GPT-3横空出世,重新点燃了李志飞探索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热情。

  他开始做自研大模型,花了一百万美金做算力测试,训练出一个60亿参数的模型。但跟当时的GPT-3对比,举一反三的能力简直太弱了。

  如果进一步增大参数规模,训练千亿级模型,又太烧钱了。李志飞跟企业家们讨论过大模型,但是企业家们只当作故事听。因此没有人投资,最终李志飞的模型没有走到能力涌现的那一天。

  虽然,最初体验并不算好,但却让李志飞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实现的可能,也越发坚定了要AII in这场技术革命浪潮。

  到了2022年10月,多个美国投资人提醒李志飞关注Jasper这款AIGC应用,当时的Jasper基于GPT-3模型,通过产品设计,弥补了早期GPT学习成本高和调用不便等问题,再结合团队的营销经验对模型精调,释放了GPT-3在营销场景下生成营销文案的潜力。

  同时,通过团队在营销行业的人脉,短短两年内就成长为10万用户和15亿美金估值的明星独角兽,一时间风头甚至盖过了OpenAI。

  那一刻,李志飞觉得自己是傻子。他曾经想过文案场景,但做的是纠错、润色、改写,没想到完全生成一篇内容。

  于是,李志飞重新启动了自研大模型。直到2023年1月ChatGPT的诞生,所有人终于知道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威力,而李志飞已经启动了3个多月了,虽然在算力上被卡脖子,但是李志飞用精打细算的方式训练模型,在论文里反复研究,去找到最适合训练大模型某项能力的框架或超参数。

  2023年4月,出门问问推出通用大模型序列猴子,并发布基于自研大模型的AI写作应用奇妙文、AI绘画平台言之画、数字人视频与直播平台奇妙元,魔音工坊等应用也开始和大模型整合。

  AI创业的10年,李志飞不仅扛住了行业起伏、经济周期,现在还要去做大模型,冲刺IPO,抢占AIGC第一股。

  在接下来的AI创新浪潮中,我们每一个其实都是李志飞,我们要去理解AI的边界,知道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它能为人类提供什么帮助,怎样更好地为人类所用;人类可以释放哪些生产力,而更专注于人类自己该做的事情;哪些业务能和AI结合,从而走出新的可能性。

  src=ChatGPT成为顶流后,大家开始好奇它的创造者Sam Altman(山姆·奥特曼),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他在8岁就学会了编程,之后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仅花了2年时间,修完了所有课程。

  相比于同时期AI公司专注于图像识别、自动驾驶、棋类博弈等产业化领域智能,OpenAI的目标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皇冠,也是最难的一条路。

  研发通用人工智能,需要用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而OpenAI作为非营利组织,并没有造血能力。这一度让研发陷入停滞,不得已进行部分裁员。

  那一年,奥特曼不得不为资金筹集花心思,试图获得联邦资金,推出新的加密货币,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于是,OpenAI的高管们希望创建一个营利性部门OpenAI LP,吸引投资者,加速OpenAI的进步。

  但这个计划遭到了马斯克的强烈反对,马斯克说让我成为OpenAI的总裁来拯救它。

  不过,这个提议并没有通过,马斯克就选择了离开,并撤回了大部分承诺的投资。

  看起来,OpenAI完蛋了,因为它失去了最大的投资者,不能再烧钱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了。

  转折发生在2018年的夏天,在太阳谷科技与媒体年会上,奥特曼在楼梯间遇到了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向他推荐了OpenAI。

  第二年,微软就承诺在5年内投资10亿美金。后来,投资又增长到100亿美金。

  有了资金的注入后,OpenAI开始大展拳脚,在2022年11月发布了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3.5,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

  ChatGPT发布仅5天,就收获了超过100万用户注册。两个月内,它的用户已达到1亿,这是历史上消费应用程序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快速度。

  在惊讶之余,奥特曼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安全。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对人类安全造成影响?

  src=在5月16日的听证会上,山姆·奥特曼一边强调人工智能的益处,一边坦言它可能对世界造成重大伤害。作为相应的对策,奥特曼甚至还主动提出要求政府成立监管机构,通过AI开发许可,建立行业壁垒,让AI领域也开始凭证入场。因为AI的下一步,一定是需要各种开发者解决AI对齐问题,也就是让AI系统符合人类的价值观。

  而最近,OpenAI也将会发布ChatGPT-4.5模型,据Open AI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在TED的演示,GPT4.5可以通过插件完成跨平台、系统自动化,还可以数据可视化分析。

  回过头来看,整个通用人工智能竞赛,为什么不是谷歌等巨头先胜出,而是OpenAI?

  为此,他们在人才上集合了能动手的研究员、精通算法的工程师,团队每个人都很强且很努力,他们在执行力上以目标驱动,聚焦和All in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这个确定的方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最终跑出了十年难遇的OpenAI。

  OpenAI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坚定AGI这个方向和发展愿景后,在长时间的探索过程中,保持对技术选择的理性判断,并持续付出大量的成本投入,最终在迎来微软百亿美金的加注下放大了算力和模型参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做了笔记侠新模式增长俱乐部,所谓俱乐部,就是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的组织,这样大家才会特别团结。

  我们希望带领大家去近距离看到AI等增长方向上,各种大公司、创业公司整个生态的变化、机会、信仰、精神、方向和链接。王小川说:以前是信息链接,以后是陪伴和知识服务,再以后是世界的构建。

  智能商业来临,新一波AI来临,我们同样也需要优质的AI信息内容,笔记侠带着大家去了解最一线的信息,不在繁复复杂的信息世界迷失错乱。

  新模式增长俱乐部更加关注标杆企业的学习、参访,我们将走进AI和AIGC领军人物,走进大模型中心,走进优秀的应用企业,通过6个城市超过12个优秀企业的参访游学,切实帮助大家务实增效;

  笔记侠链接信息,也链接人,更希望力所能及地助力朋友们拥抱AI,和大家一起参与新世界的构建。

  src=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AI这座金矿寻找机会,英伟达也迎来了新一轮的超级增长。正如互联网时代的微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苹果、新能源时代的特斯拉,黄仁勋执掌的英伟达正在成为AI时代中的新王。前几天,它盘中市值首次突破一万亿美金。收盘市值9920亿美金,在苹果、微软、谷歌和亚马逊后面,成为美股第五大上市公司。

  因为AI大语言模型、AIGC的研发,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而英伟达推出的A100芯片、H100是当前支撑起大模型算力的主力GPU。

  有一篇论文说,当参数达到千亿,认知能力出现涌现,智慧就会开始涌现。目前它的性能依然线性上升,上限仍未到达,但所有的大模型都在努力,我们已经来到了生成式AI的引爆点,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将有大量的计算需求。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来看看黄仁勋的故事。他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底,黄仁勋被两位朋友拉到了英伟达的创业团队,因为拥有技术、销售和管理三重背景,成为了总裁兼CEO。

  那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分析师对他说,这个市场已经有30家公司在做,你最好别掺和了。

  但是呢,英伟达的第一代个人电脑游戏图形芯片产品NV1并没有成功,还花光了钱,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只能裁员降本,公司从100人裁员至30人。

  在这个生死关头,日本游戏巨头世嘉公司一笔700万美金的订金,让英伟达缓了一口气。

  虽然,世嘉最终没有采用英伟达的产品,但黄仁勋向他们申请照常全额支付费用,否则企业就无法继续经营,没想到最终得到了理解和同意,这笔钱让他们撑到了Win95时代。

  怎么撑过来的呢?当时的NV1和Windows的接口完全不兼容,团队都认为应该继续研发已有的产品,完成合同,然后再启动新的研发。

  黄仁勋当时看到了Windows的未来,如果不能立即投入新的研发,就意味着错过时间窗口,放弃全世界电脑游戏玩家,那就是在错误的路上。所以他没有听团队的,决定立马掉头研发新的芯片,在他看来,以前错了的产品研发方向就是错了,改就要改得彻底。

  最后,就在差点没钱时,英伟达做出了新产品,不仅速度是竞品的4倍,而且上市4个月后就卖出了100万片,拯救了公司,也在行业站稳了脚跟,最后在那个时代,他们终于越走越远。

  有人说,黄仁勋是个工程师,但他更是个典型的商业人才。不同于西方式的理性与技术人格,黄仁勋会冒险,爱表演,懂得吸睛,也敢于下赌注。

  src=回看英伟达的最重要决策,是黄仁勋在16年前定下的。2007年,黄仁勋意识到,显卡不仅可以作为图形显示,更可以作为运算工具。他决定建立名为CUDA的开发平台(通用并行计算架构),这是一个全新的运算模型,允许工程人员编写程式,让多个GPU进行并行运算,从而大幅提升计算性能。

  最初5年,CUDA的成本非常高,花了近6亿美金,但是营收上不来,利润遭受巨大打击。多年的市值低迷,让很多投资人坐不住了,找黄仁勋让他调整路线。

  幸运的是,这回黄仁勋的判断是准确的。正是在CUDA的加持之下,GPU脱离了图像处理的单一用途,开始真正具备通用计算的能力,并逐步被用到了AI的深度学习之中。

  2016年,在OpenAI初创不久,他赠送了一台超级计算机DGX-1,在这台超算上诞生了GPT,成为了AI的推动引擎。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当2010年移动互联网来的时候,英伟达到了十字路口,手机市场非常巨大,但它并不擅长移动互联网芯片业务,因为英伟达一直坚持追求算力,对散热有极高的要求,而手机空间太小,装上去之后就会发热严重。

  2014年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追求算力这个目标,决定继续专注在创造出普通电脑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计算机,放弃手机芯片这块市场。

  这个追求,让英伟达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机器人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不知道规模的市场,现在成了英伟达一个数十亿美金的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的事业。学会战略性的撤退、放弃、牺牲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投资银行摩根大通在其投资报告中称,英伟达今年将在人工智能(AI)产品市场中占据高达60%的份额。英伟达也已经是GPU设计领域的领导者,拥有超过80%的独立显卡市场。

  src=在李志飞、奥特曼、黄仁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重要的能力,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你想做创新,就得承担风险性和后果,因为创新是一步步的探索而涌现出来的。涌现是什么意思?涌现是一种集体现象,是许多小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之后产生了大集体,而这个大集体展现了组成它的小个体所不具备的特性。

  也就是说,智慧就是一定数量的计算力的涌现。而人工智能的终局,就是基于李志飞们、奥特曼们、黄仁勋们加在一起后,最后涌现出来的。

  《市场营销概要:4P理论》一书中说到:技术以两种基本方式影响营销:它为新产品创造机会,并推动新流程(做事的方式)的发展。预测技术有助于企业发现威胁和机会。尽管大多数技术发展不会凭空出现,但可以很清楚的是,一项刚过及格线的技术会如何改变一个企业。例如,照相机和闹钟的生产商可能没有看到智能手机会如何迅速地切入他们的业务。

  AI为我们带来了百年一遇的机会。反应敏捷的企业,将利用AI技术提升竞争力,而无法善用AI的企业将面临衰退。

  我们看到,在4月份,蓝色光标华东区总部运营采购部宣布,无期限全面停止创意设计、方案撰写、文案撰写、短期雇员四类相关外包支出。

  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的部门都要智能化。在罗汉堂举行的系列AI讲座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尔·汤普森教授研究发现,得到人工智能助力的研发,能把生产率增长率提高1.7-2倍。

  而企业里的CTO/CIO的定位和角色,也要发生变化。不能因为过去越成功就越吃老本,必须有好奇心和学习力,否则一大批不愿意或不能转变的CTO/CIO会被淘汰。

  这都是为了生长出新业务,进入新价值网的竞争生态位。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学会利用AI的优势,通过AI的帮助做出比以前更出色的成就。

  如今,数智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基于此,去年12月,笔记侠在中国信通院EDCC企业数字化发展共建共享平台的指导下,与InfoQ一起,发布了:2022中国企业数智化创新TOP50榜单。

  我们相信,今年的企业数智化转型,将在AI的帮助下迈出更大的步伐,因此,今年我们还将在后续的大会上发布2023中国企业数智化转型TOP50榜单,继续助力中国企业数智化发展建设,欢迎大家扫名。

  目前来说,营销可能是从AI中获益最多的。比如,增强现有产品和服务、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加强与客户的关系等等。

  比如,可口可乐发布的AI广告短片。再比如,在ChatGPT出现以前,智能客服的渗透率就从2018年的15%增至2022年的80%;企业平均节约人力成本42.6%,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39.3%,培训与监督客服依然关键,而在人机交互和成本上,聊天机器人更胜一筹。

  src=因此,所有的营销人员都要开始注意到人工智能。对于文案生成、创意生成来说,接下来将如何嵌入到算法的分工中?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产出更多的内容。但是,这只是表面的营销应用。我们有必要进入更深的层次,重新去思考AI对营销的改变。

  詹姆斯·布兰德是微软高级研究员,在 5月 10 日举行的罗汉论道在线研讨会上,布兰德博士展示了如何使用大语言模型,生成与经济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相一致的调查结果。

  布兰德博士使用 GPT-3 针对牙膏和平板电脑等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并发现由人工智能生产的问卷回答与实际真人调研差不多。

  这说明,大语言模型可能是一种有价值同时又低成本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客户需求并做出明智的定价等运营决策。

  虽然大语言模型还不完美,它生成的答案对提问的措辞和提示词非常敏感,但这些限制都可以被一步步克服,如果使用者成功地将GPT使用于特定的上下文环境,它在市场研究中的有效性可能会增加。

  因此,布兰德博士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那就是,大语言模型可能彻底改变企业了解客户和为新产品定价的方式。

  第一个,信息整合的方法变了。以前我们是用搜索引擎、社交推荐等方式获取知识。现在改变为通过与AI对话来获取。

  第二个,个人技能层面变了,各种AI应用将会爆发,我们每个人都将利用AI提升和延展自己的技能。

  第三个,认知方式变了。世界上大量知识都被AI高度压缩了,就看你怎么取用。我们来到了一个知识密度很高的高压仓中,再也回不到信息密度低的地方了。圈层秩序都会发生改变。

  同样来自罗汉堂系列AI讲座中,沃顿商学院的丹尼尔·洛克教授和OpenAI合作发布了大模型对于美国劳工市场影响的论文《GPTs are GPTs》。

  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大约80%的劳动者,至少有10%的工作任务,会受到大语言模型的影响;另外有大约19%的劳动者,他们的50%甚至更多的工作任务会受影响。

  洛克教授的研究始于大量的调研,这些调研既向人类提出,也向GPT-4提出。最后发现,GPT-4的答案和人类的答案高度一致。比如,大多数职业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受到大语言模型的影响。特别是高薪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如果能获得大语言模型的帮助,美国15%的工作任务可以在同等质量水平下显著更快地完成。如果是用建立在大语言模型之上的软件和工具时,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到47-56%之间。

  所以,一方面,做大语言模型驱动的软件应用者创业者注意了。你们对生产力的影响不仅是近期的,也是长期的,你们将对广泛的职业产生普遍的影响。

  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创造了新的产业,AI也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包括数据工程师、AI工厂操作员、AI安全工程师等等。

  src=同时,也会加强很多工作者的表现,比如设计师、程序员、艺术家、行销人员等等。正如之前那样,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拥抱科技来获得新的成功。另一方面,且不论GPT本身会有错误,需要人类的干预才能达到能用以及优秀的标准,而且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从来都不只是简单地用一些工作任务的组合就等于满足职业要求了。

  但是,我们将不得不看到很多人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过往10个人的活现在可能只需要3-5个人就能做完,对于每一个职场个人,能力模型的要求也一定会发生变化。

  再者,即使有些事情能被GPT替代,就代表人类不需要再去学会了吗?就好比有人问,既然GPT都可以写代码了,还有必要让孩子学习编程吗?答案是,可以,因为编程本身就是数学,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编程来训练数学和逻辑能力。

  src=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快速学习和思辨的能力只会越来越重要。在信息大洪水面前,我们依然需要有一双慧眼和深入的思考能力,快速分辨真伪,以逻辑和事实为前提,去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对于每个人,2023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你们今天所处的时间,正如当年电脑刚出来的时候,也正如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这是最好的时候。我们都处在AI的同一条起跑线上。

  阿里、亚马逊都在用人工智能做客服替代。因此,做电商、做直播、做内容的赛道,数字人、聊天机器人都可以瞬间切入。

  就像以前,每次重大技术突破,都会带来新的人机交互形式和新一代的应用工具。比如,互联网催生了浏览器和网页、移动互联网催生了App Store、App,都是如此。

  src=而GPT-4的出现,最大的机会点,或许就在于谁能做出新的人机交互形式和工具,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腾讯研究院AIGC发展趋势报告2023》也提到:数字人的进化,一定会融入对话式AI系统,这也是为了给传统的Siri等虚拟助手、智能客服等聊天机器人以一个具象化、有亲和力的人类形象,让沟通更智能化、人性化,以此提升交流中的情感连接和体验。

  所以,不管是数字人,还是聊天机器人,本质上都是为了提供高质量服务,而这些智能客服的底层技术都依赖于大模型。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的智能客服,可以划分为三种:人工智能、智能代理和智能分析。

  src=① 人工智能,是让机器在学习和决策方面像人类一样运行很多例行和重复的人工服务,就可以用最基本的AI工具来完成。比如,以前需要人工客服电话沟通的工作,现在可以由AI助理来回应人类自然语言的请求。

  Google Now是一款在安卓智能手机上运行的智能代理,它将用户的在线搜索行为、位置、电子邮件和日历中的信息智能化,来预测用户下一步的需求。

  比如,当Google Now收集到一位商务旅行者今天要飞回家,并且目前正在开车去机场时,它可以在旅行者想到这个想法之前,建议他在机场附近的加油站加油。

  随着AI能力的提高,即使需要分析技能的服务工作也可能被替换。以前,很多人需要找财务顾问交谈,来获取有关资产投资、资金配置管理的建议。

  现在,投资人只需要访问智能投顾平台Wealthfront网站,回答一系列问题,AI就会根据客户的目标和风险容忍度,为他量身定制出一套投资组合建议。随着机器学习的不断提高,它们将不断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并且,微软已经做出了示范!腾讯用户研究员yantao说,自从微软集成ChatGPT的搜索服务上线以来,自己在new bing上的使用时长是明显多于Google,会天天问问题,还会让它帮忙做阅读理解、举例子、做类比,推荐相关优质文章……

  src=人工智能成为超级数字助手后,人类大量的基础或者脑力工作都将被取代。人工智能助手将会有五个级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更了解自己,并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它了解何时应该进行沟通,并根据此上下文主动沟通;

  ,它们了解每个客户,并最终完成公司的大部分运营:从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到财务等。这是一个需要多年才能实现的重大飞跃。在这里,从人开始做主导,人是组织者,分配任务,到逐步由助手来主导、组织和分配任务。

  在和大模型相关的产业中,算力支持硬件与云服务商会拿走50-70%的价值,类似于英伟达和微软这些基础设施提供商是这个市场当中最大的赢家。

  移动互联网时代,巨头都是产品型应用,它们通过网络效应带来的用户规模,把社交、交易、娱乐等数据沉淀下来,从而用流量变现。

  然而在大模型时代,通过价格战或者补贴来抢占用户,从而做大应用程序价值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一旦产品应用创造的价值过于单一和单薄,对于用户没有高强粘性的价值,是很容易被大模型在能力升级的过程中替代。

  就像Jasper这类AI写作的服务,虽然抢占了早期用户,成了GPT生态早期的最大赢家,但是随着ChatGPT的推出,快速被边缘化,不再被看好。

  src=没有真内功,再多花拳绣腿都没用;没有长价值,再多华丽数据也是短期的。有可能一些不起眼的边缘公司,原来在网络中不是枢纽,但随着迭代,最后形成一个系统,比如阿里从中国诚信通开始,后来发展出淘宝,淘宝派生出支付宝,又再派生出云计算,最后发展到整个生态链。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有没有可能哪家小公司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枢纽?第一个思路是从硬件层面去拆,第二个思路是从数据层面去拆,第三个思路是从应用层面去拆。

  甚至,有没有可能都不是这些思路最终完成了时代解题,而是可能有一个人,他正在解决一个核心的难题,比如写提示词的技巧,从而从一个点发展成一条线,最后发展成一个网。

  精挑细选创业者和企业家,基本是各个赛道领域第一和佼佼者,也是我们心中的未来新商业领袖。

  src=他们在视频电商做到第一、批发电商做到第一、高端餐饮做到第一、知识付费做到第一,又或者是跨境金融、灵活用工、服饰电商、SAAS、快销日用、出海、数字技术、本地生活、高新材料技术、联合空间等领域做到领先。他们在过去两年也开始寻找第二曲线,转型升级,会员可以做案主,找真问题,讲真话,互为镜子,互为友军和蓝军,一起剖析互动。

  src=每一期还可以跨期交流,互相帮助和合作,打造开放、自由、包容、讲真话的文化。

  欧洲错过了互联网,也会错过人工智能时代。不过,我们当下的很多人还是在遵循着原来世界的活法。

  语言和工具的发明,让人类占有了地球,站在了生态链和食物链的顶位。人类对于能量和信息的处理,带动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

  src=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类要学会去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只是进化中的一环,而不是终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有进化的空间,才能尊重人工智能带来的飞跃,并且通过人工智能,寻找一种和硅基生命共存、互有优劣的生态系统。

  陈天桥说得好:人工智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我们利用AI去探索未知,证明定理,治愈疾病,解决能源的可持续问题,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无论是重建自身,还是通过实现硅基和碳基的互动互联,我们都应该抓住AI的机遇,在AI的帮助下实现人类自身的进化。宇宙的未来不会只有一种智慧。

  著名未来学家、《奇点临近》的作者库兹韦尔预测,到2029年,机器自我进化的奇点就会来临,自我复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出现巨大的变革,进而引发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的时刻,智慧将独立于人类而觉醒。

  那么,在未来几年,教育、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可能被颠覆。要想让人工智能发挥作用,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不要作为旁观者,要作为观察者、参与者、加入者和贡献者,最后成为AI的合作者!

  src=谁能够和AI搭档,谁就会有更大的优势!跑起来,不要慢吞吞的,就像黄仁勋说的:不论是为了食物而奔跑,或不被他人当作食物而奔跑,你往往无法知道自己正处在哪一种情况,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奔跑。

  又像王慧文说:你一定要在漩涡的中心。现在是一个非常伟大,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不要去下定义,但是你必须保证你在漩涡的中心,时刻发生了什么,身边人用什么你能看得见,这个很重要。



上一篇:BDM-将中国弱势交叉学科变强的论坛:主编与年轻的科研人把刊办出了国门!
下一篇:企查猫(企业查询宝)